应用场景
当前位置:
应用场景
Application scenarios
CASE
分布式光纤传感声纹解调技术在桩基监测中的应用
来源: | 作者:纤峰拓谱 | 发布时间: 2025-09-22 | 123 次浏览 | 分享到:

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声纹解调技术的原理、优势及实践经验,其在桩基监测中的应用需围绕全生命周期监测需求技术特性发挥工程实际适配性三大核心,具体要点如下:


监测阶段与核心目标

施工过程监测

  • 关键监测场景:灌注桩混凝土浇筑(含离析、空洞、夹泥检测)、预制桩锤击/静压施工(桩身应力分布、入土垂直度监测)、基坑开挖对邻近桩基的扰动监测。

  • 核心目标:通过实时捕捉施工过程中的异常声纹信号(如混凝土浇筑不均导致的声波频率突变、桩身碰撞产生的冲击声波),及时预警施工缺陷,避免质量隐患。


混凝土桩


长期服役监测

  • 关键监测场景:运营期桩身结构完整性(裂缝萌生与扩展)、桩周土体变形(侧移、沉降、孔隙水压力变化)、外部荷载(上部结构荷载、车辆动荷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

  • 核心目标:基于声纹特征基线数据库,通过长期跟踪声纹频率、幅度、持续时间的变化,评估桩基性能退化趋势,为结构全生命周期安全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传感器布设与系统配置

光纤传感器布设工艺

  • 布设方式

桩身内置:灌注桩施工时将光纤沿钢筋笼全长绑扎(螺旋式或平行式),确保与混凝土紧密耦合;预制桩可在生产时预埋光纤传感器于桩身中轴线或侧表面凹槽。

桩周土体布设:在桩基周边土体中钻孔埋入光纤,形成“桩-土”协同监测网络,捕捉土体变形对桩身的附加应力声纹。

  • 工艺要求:光纤接头处需做防水、抗拉伸处理,避免施工机械损伤;传感器布设张力需均匀,确保声波信号传递无衰减。

解调系统配置

  • 硬件选型:采用高空间分辨率解调仪(如BOTDR/BOTDA技术,空间分辨率≤1m),采样频率根据监测目标调整。

  • 数据传输:支持有线(光纤)或无线(LoRa/NB-IoT)传输,确保恶劣环境下(地下、潮湿、强电磁干扰)数据实时回传。


声纹数据处理与分析

特征提取与基线建立

  • 关键声纹特征:聚焦频率特征(正常桩身振动频率范围50-500Hz,缺陷区域可能出现2000Hz以上高频冲击波)、幅度特征(土体挤压导致的声纹幅度随深度衰减规律)、时域特征(持续时间>5s的异常声纹需重点标记)。

  • 基线数据库:在桩基施工完成后、结构加载前,采集至少72小时的“初始声纹基线”,作为后续异常判断的基准。

异常识别与预警机制

  • 算法模型:结合机器学习分类算法(如SVM、随机森林)对声纹特征进行分类,识别“正常-缺陷-危险”三级状态;对长期监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算法(如滑动窗口标准差)捕捉缓慢变化(如土体徐变导致的声纹频率漂移)。

  • 阈值设定:根据工程安全等级,设定声纹特征异常阈值(如幅度突变>基线值30%触发预警,频率异常持续>10分钟触发报警)。


环境适应性与工程保障

噪声抑制与抗干扰措施

  • 现场预处理:对原始声纹信号进行小波阈值去噪,过滤施工机械(如钻机、泵车)的低频干扰(<50Hz);通过语音活动检测(VAD)分离有效声纹段与环境噪声段。

  • 传感器防护:光纤外护套采用PE/不锈钢铠装,适应桩基施工中的摩擦、挤压;解调仪安装于防水、防震机柜,避免现场振动导致的信号漂移。

长期稳定性保障

  • 定期校准:每季度通过标准声波源(如已知频率的压电传感器)对系统灵敏度进行校准,确保声纹采集精度。

  • 数据存储与备份:采用边缘计算+云端存储架构,本地实时分析异常数据,云端存储历史声纹(采样间隔≥1分钟),支持回溯分析。


技术优势的工程化落地

分布式监测的全面性应用

  • 利用光纤连续分布式感知特性,重点关注桩身关键部位(如桩顶3倍直径范围、桩底持力层区域)的声纹变化,弥补传统点式监测的“盲区”问题。

  • 对群桩基础,通过多根桩基的声纹数据关联分析,识别“差异沉降”导致的应力集中声纹特征。

高灵敏度与微小缺陷检测

  • 针对桩身微裂缝(宽度<0.2mm),通过捕捉裂缝扩展时的“应力释放声纹”(频率1000-3000Hz,幅度<5mV)实现早期预警,避免缺陷进一步发展。



工程案例经验提炼

施工期快速响应:如某桥梁桩基施工中,通过声纹监测发现混凝土浇筑时“离析声纹”(低频段200-300Hz幅度异常升高),及时调整浇筑速度,避免断桩风险。

运营期风险预警:某高层建筑桩基长期监测中,通过对比基线声纹,发现桩周土体沉降导致的“低频持续振动声纹”(50-100Hz),提前采取注浆加固措施,避免结构倾斜。


总结

该技术在桩基监测中的应用需以“光纤传感特性+声纹智能解读+工程场景适配”为核心,通过精准布设、动态分析、环境适配三大手段,实现从施工质量控制到运营安全预警的全周期监测目标,为桩基工程的“隐蔽性问题显性化、长期性能可量化”提供技术支撑。